成果转化如何推进,新质生产力怎样形成,这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使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海南大学的段玉聪教授决定捐赠近百件国内外发明专利。他表示,这样做可以简化成果转化的流程,让科技成果直接到达有需求、有能力的企业和单位。
段玉聪是第一批海南省南海名家计划入选者、海南省领军人才、美国中密歇根大学研究员。他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先后在清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韩国浦项工科大学、法国国家科学院、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意大利米兰比克卡大学、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等学校工作与访学;2012年作为D类人才入职海南大学。2022-2023年,段玉聪连续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作为海南省“双百”人才团队,海南大学DIKWP创新团队近年来科研成果丰硕。2020年,段玉聪团队的DIKW图谱化扩展及建模处理项目研究成果荣获第十届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三等奖。2023年,段玉聪团队研发人工智能医患沟通系统获得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二等奖。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申请24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相关论文230余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4800次,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些年来,他潜心钻研人工智能,带领团队与多家单位开展技术合作,大力推进专利成果转化。他之所以选择无偿捐献专利,是因为传统的成果转化方式有很多限制。在他眼中,科技成果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推动社会进步,将成果直接捐赠给相关机构,可以使其真正落地并发挥实效。他希望这一决定能鼓励企业更加重视创新的社会价值,同时提升公众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理解。